一個男孩的父親,在接送兒子上幼兒園的途中發掘了一種樂趣:將自己所見所聞告訴兒子後,發現兒子竟能運用所學到生活中。紙上談兵,不如實踐操作。兒子的成長經歷讓何韞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古又有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懷著為國內教育做點貢獻的理想,讓孩子觸摸真實世界見多D、識多D的目的,何韞能帶有公益性質的實踐教育機構——— 新華游學應運而生。
  緣起
  打發時間講“百科”受歡迎
  何韞能的創業之舉緣起於兒子的好學。
  何韞能的兒子今年六歲。三年前的某一天,何韞能像往常一樣送兒子去幼兒園,途中給兒子講起了大灰狼與小白兔的故事,兒子聽後回答說“爸爸,幼兒園的老師有講過”。本就不擅長講故事的何韞能覺得,不能讓20分鐘的路途因此而沉默,於是將自己所知的人文、史地、科學知識……統統掏出來“應付”兒子。
  每天給兒子講各種見聞的效果很明顯,幼兒園的老師和其他孩子的家長紛紛在何韞能面前表揚他兒子,“說他見聞多,還常常能舉一反三。”兒子也開始喜歡提問題,“這導致我必須隨時帶著手機,不懂的就隨時上網查。”何韞能從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每天爭著搶著去送兒子上學。”
  在兒子心目中“無所不知”的何韞能,在家庭圈子裡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親戚的孩子也開始像兒子一樣,每次見到我就喜歡問喜歡聽。”就這樣,何韞能成為了家庭圈子裡的“百科全書”。
  創業
  人才成本占大頭
  “孩子們原來都一樣好學。”享受著被孩子們“為難”樂趣的何韞能想起了美國高中的實踐教育。何韞能是名土生土長的廣州仔,但高中畢業後去了美國讀大學。當時,他的弟弟也一同前往美國讀高中。作為弟弟的監護人,他至今記憶深刻的是,第一次收到要監護人簽名的通知內容竟是詢問是否允許孩子在學校觀看生育錄像以及是否允許派發避孕套給孩子。
  “當時還要求家長先去上課,讓家長先看看老師會怎麼講解這節課。”何韞能全程參與了弟弟的高中教育,這對在國內完成高中學業的他造成很大衝擊,“國內以成績論英雄,國外以實踐教育為主,兩者明顯不同。”
  能不能結合國內的現狀和國外的實踐教育模式,將這種家庭的“百科全書”操縱成一種教育模式,儘量讓更多的孩子開闊眼界?
  何韞能的想法得到了兒子和妻子的支持,於是創立了他的教育機構———新華游學。
  故名思義,游學當然就是要脫離課堂。何韞能的教育理念強調的是,以眼見、耳聞、手摸為教學原則。“所以我們開設的課程不需要用到課室,而是直接走進所講的內容里。”這就決定了機構每月支出中,場地租金將不會成為最大頭。他選擇在越秀區一教育城裡租用一個約10平方米大的單間做辦公室,月租金只需3000元,還包括了水電費在內。
  機構每個月的支出中,最大頭的其實是“人才”。6名員工和30多名兼職教師的薪酬。這一塊每月約需支出4萬元。“加上一些教具的購買,還有IT的開發以及搞宣傳,平均下來,一個月成本大概5萬元。”
  願景
  在教育變革階段搶市場先機
  兩個月前,何韞能的教育機構內部機制開始進入成熟階段。講解老師團隊有30餘人,已有課程9門,正在研發課程3門。然而,在機構建立初期,何韞能面臨著“思維不清晰、課程選題、授課老師人選等遲遲未能解決”的問題。
  在磕磕碰碰的摸索之下,何韞能決定自己開發教案定題定方向。何韞能和團隊最終確定的課題開發方向是圍繞社會各個切麵來建立,打造真人百科圖書,老師們授課內容以廣州民俗文化、本地知識、科普、人文、藝術、工商業這幾大板塊為主。
  不過,至今,何韞能的教育機構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尚處於免費階段。“我覺得現在正是中國教育變革前的階段,現在進入這個市場是搶了先機。”何韞能對機構的前景非常看好,定性為長遠投資。
  經驗之談
  課源缺乏是最大難題
  這種游學性質的教育機構開起來,如何接地氣,是個大問題。
  首先,是師資問題。起初,新華游學開設的課程以聘請一些行業內的精英人士來給孩子們講經歷。“結果發現,專業人士不具備跟孩子溝通的能力,講得太專業,孩子根本聽不懂。”但是,如果聘請的不是專業老師,他們又不能詳細解讀相關領域問題。
  “最後決定用教案找老師。”何韞能介紹,前來應聘的老師要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然後再經過兩次視頻初試、兩次視頻覆試、一次現場試講的方式決定去留。何韞能發現,這樣聘請來的教師授課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我們更希望能找到一些‘大家’來給孩子上課,比如某個領域的專家或是大學的教授等,他們對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不過我們被拒絕了。”何韞能稱,在美國,就有不少企業CEO會去給孩子們上課。
  其次,是生源缺乏。機構課程剛開始招生時,家長們普遍認為:機構內設課程本身並不是與學生在校學習內容息息相關的,且新華游學並不出名,又不需付費安全性值得商榷。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何韞能從自己身邊的人開始“騙”起,他的課程設計的都是小班教學,每節課最多只收10個學生。考慮到家長的因素,何韞能將課程設置為親子課程,父母陪同下孩子方可報名參加。“開始就叫親友的孩子來參加,然後家長們一個傳一個,就開始有家長慕名前來了,尤其是上過一次課的家長,第二周搶著報名,經常催我們快開新課。”現在,開課報名信息一在微信平臺上公佈,一兩天內就基本上滿員。至今為止,來上課的學生已經突破5000人。
  最大的難題,是課源缺乏。什麼課程能讓孩子們學到知識?如何讓課程能吸引孩子們興趣?……
  何韞能想到的解決方法是,先從身邊的朋友資源利用起。確定了課題方向後,征求專家意見,工作人員實地考查,教師接受專業培訓,招募學生體驗等一系統步驟,“每個教案都有五六十頁紙,起碼要修改七八次。”何韞能稱,開發一門課平均需費時兩個月。
  “我們希望有更多政府部門能對學生開放,讓孩子們更準確地理解其工作。”何韞能對南都記者表示:“多次與政府部門溝通,希望帶學生進去參觀,始終未見成效。但我還會繼續嘗試,沒準哪天他們就會同意。我相信明天總是美好的。”
  如何盈利
  希望一年後收支平衡
  創業中逃避不了的還有贏利的難題。至今,何韞能的教育機構只有支出沒有收入。何韞能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家長和社會都需要實踐教育,我對這個行業有信心,這是一項長遠投資。”兩個月前,何韞能的機構內部機制開始進入成熟階段。他對機構理想化狀態的設想是,由少量收費課程以及商業贊助來支撐大部分的免費課程。他規劃在今年暑假推行免費課程與盈利課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免費課程是之前的常規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斷出新課程。盈利課程是量身定做的。他預計,一年後機構就能達到收支平衡。
  採寫:南都記者孔小雲 實習生徐金露  (原標題:搶市場先機月投5萬開游學機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15dozb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